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不同于想象中的“混乱”,我在美国中部小城,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发布时间:2023-10-25 12:21:47 |   阅读量:8615  |  文章来源:电竞竞猜官网,lol正规押注平台,电竞比赛竞猜平台


看点在信息大爆炸的混乱时代,中美教育间的不同部信息墙也变得越来越透明。不过,于想育众多信息中,象中我们看到的美到教大多来自美国东海岸或是西海岸,而少有华人居住的国中美国中部教育,却鲜有人提。混乱那么美国中部教育到底怎么样,不同部教育成本又是于想育如何呢?在全家搬到美国中部小城半年后,下文这位妈妈,象中发现这里的美到教美国教育,和想象中大为不同。国中

文丨杨太太 编丨Lulu

半年前,混乱我们全家一起到美国阿肯色州附近的不同部小城,该上班的于想育上班,该上学的上学,生活和想象中的差别很大

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我们以前在说出国还是不出国的时候,或者是在说去这个国家还是去那个国家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谈的往往都是很主观很狭义的某种经验。

比如我自己过去在英国读书,对英国的印象就是人情淡薄,还有说不出的拘谨感,我从来没想过要留在英国。但是仔细想想,我读书的时候在伦敦政经,住在科芬园的宿舍;后来上班在法院巷(Chancery Lane),住就住旁边——整半天,我就没出过伦敦,没出过伦敦一区,甚至没出过伦敦一区的霍本区(Holborn)。

所以当我说我在英国的生活,当我说我对英国的印象,其实就是这么一小块地方的生活体验——这真是很不客观的——也许英国乡村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只是我没有机会体验罢了。


赴美后家附近的景色

又比如大家一说到美国,就会说物价贵啊,同性恋啊,留学生之间的内卷啊,文化冲击很大啊之类的。

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国人来到美国,去的不是东海岸就是西海岸,加州和纽约占了一大半——但美国这么大,在每个地方的生活体验,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好比在中国,去上海和去北京,感受不一样;但如果去的是昆明和丽江,那就完全是另一番感受了。

我们所在的小城,不要说中国人不常见,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亚洲人其实都看不到,其他有色人种也很少。也因为没有亚洲人,就没有亚洲超市,一般超市也没有卖伦敦的那种半成品的泰国咖喱饭,蔬菜水果品种都极其有限,而且这里的水果不知道为什么都不甜,吃得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但也因为以上种种,我们整个生活体验就和以前听到的“美国生活”完全不同了。


从上海到美国小城

肩上压力小一半

我们所在的地区宗教盛行,民众观念十分保守,本地大学是全美对同性恋歧视排行榜的前几名。我在上海的时候路上还时不时遇见一些同志情侣,在这里是从来就没有看到过。

有一天和朋友们聊天,他们聊起了不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身上都要花花绿绿搞很多纹身——一瞬间让我感觉他们和我爸妈肯定很谈得来。

这里的房价也很便宜,油价也在3.2美元/加仑徘徊——和加州纽约油价6美元/加仑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但这里本地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仍然非常在线,经济和就业也相当不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附近的山野

来到这里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肩上的压力小了一半。

1. 首先是孩子的学费

我们家三个孩子分别在这里私立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他们现在的学费加在一起,大概和原来一个孩子在上海民办学校的学费差不多(说出来都是泪)。也就是说,现在的学费比原来便宜了三四倍。

这里的课后班也极其便宜。学校有个文学阅读的课后班,一个老师,四个孩子,一周一次,一个学期只要100多块人民币。老师每次会让孩子带个白瓷杯过去,因为要泡茶喝——一边喝茶一边聊文学,想想都觉得很有意思。


私立学校的艺术教室

其他乐器课,体育课,也比上海便宜三四倍。孩子们学的乐器都是租的,一个月两百多块人民币。每个月花小几十块钱人民币还可以买个保险,这样就不用担心琴坏了——我儿子过来两个月就把他租的那把琴脖子给弄断了,还好有保险,不然老母亲的心都要碎了。

我们家孩子多,吃吃喝喝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但孩子教育在过去始终是我们家支出的大头。现在因为教育成本显著降低,所以来到这里以后,一下子觉得生活的成本可控了,心里踏实了许多。

2. 其次是教育内卷的问题

我儿子现在四年级,原来在上海的时候,读书在班级中游。他其实是很追求上进的孩子,这样的受挫感始终环绕着他。我倒是不以为意,可他总觉得他好像哪里都不如人一样。

但现在放学早,作业也不算多,孩子多了很多时间——好像也很难说这些多出来的时间他干了点具体的啥?

无非也就是喂喂鱼,抓抓虫,陪陪妹妹,甚至打打游戏,但是他整个人都松弛下来了。


举个每天都要经历的事作为例子。

以前在上海的时候,他登记作业总是忘记这个忘记那个,搞得我们常常要在微信群里问其他家长,今天的作业到底是什么?

现在的老师每周会打印一张表格,每天各科的作业都是提前就写在上面。如果有背诵的作业,不太可能只背一天,通常是从周一背到周五,每天都要背。总之,条条框框,清清楚楚,十分人性。

到这里以后,他竟然会主动让我帮他默写单词——这在过去是绝对不可能的。昨天我花了5分钟帮他默了20个单词,他竟然没有错——这在过去也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这样的学习状态是对的: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我愿意帮你来默写——但如果连背诵都要我陪着你背,那我哪里吃得消?

我问我儿子:你现在进步好大!为什么你现在的学习态度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我儿子回答我:过去的作业实在是太多了。

我听了他的回答,心里一酸……是啊,过去在上海,每天事情都很多,一个月总有几天要做到10点半,大家都很崩溃。而且我观察下来,他也不是磨蹭,就是写字特别认真,我就更为他难过了。

想想每天能把作业勉强做完就已不错,哪有什么时间谈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呢?


附近的公路


美国小城私校的古典主义教育

可能有人要问:你们没有考虑过给孩子上公立学校吗?

这里的公立我们也读过,其实挺好的,可以细细说上几句。

本地公立学校评分中上,但因为本区国际化程度在周边算是高的,所以据说不少周边地区的人都特地把孩子送过来读书。这里入读公立的手续简单,我们到这的第三天早上,校车就到家门口来接孩子们上学去了。


公立学校教室的一角

在公立学校,校车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这里的公立学校提供校车,且是免费的,反而是私立学校不提供校车,要父母自己接送。我记得原来我们在上海的时候也坐校车,校车费一个学期13000元(不是一年,是一学期哦)——我当时觉得贵到爆炸,但是没办法,没时间啊,只能让孩子坐校车。

在这里,每天早上孩子吃完饭,校车点就在边上。下课回来,孩子从校车上跳下来就回家了。虽然绕来绕去,10分钟的路要绕30分钟,但是父母不用接接送送,对多子女家庭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


公立学校的校车

孩子们去到公立学校第一天回来告诉我,学校给他们一人发了一台新电脑,在学校用来上课和写邮件,但是不能带回家。

我当时就震惊了,给孩子一人一台电脑真的有必要吗?

但我后来想想,这件事是有道理的。时代不一样了,电脑本身是很好的学习工具。而且很多穷人家的孩子父母自己可能也没电脑,他们能够有机会在学校和大家一起学习科技带来的便利,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如果孩子的母语不是英语,这里有单独的英语补习项目,是不要钱的;如果孩子智商特别突出,听说这里还有专门的“天才生项目”,也不是不要钱的(领居家的孩子参加,但我们没有)。

总之,在公立学校,父母除了付一个午饭钱,其他统统不要钱。如果家庭经济有困难,连午饭钱也可以免。

我在学校参观的时候甚至还看到了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他们也有额外的老师一对一的陪伴。即便孩子是唐氏,在这里也可以送去公立学校学习——所以也无怪这里的家庭,三四个孩子都是起跑线,五六个孩子很常见。


公立学校的教室

夸了半天,公立那么好那么好,所以为什么还是把孩子送去了私立学校?

答,因为私立学校更好啊

这里大部分的私立学校都是教会背景。我们送孩子去的这个学校走的是古典教育路线,很注重孩子的背诵、阅读和思辨,用的教材与公立学校也是大相径庭。

我在国内的时候就对古典教育十分神往,所以当听说本地竟然有采用古典教育的私立学校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就送孩子去面试了。

古典主义教育注重三艺(The Trivium),即文法、逻辑和修辞。古典主义教育者认为,这些是学习其他具体学科的基础。

好在孩子们的笔试十分争气,数学惊艳了全场,姐姐写的花体字也加分不少——再一次,在一个没有亚洲人内卷的地方,一个普通的中国孩子的数学就可以秒杀全场,面试老师最后对孩子们的学术评价是“惊艳至极”(overwhelming impressive)。

孩子们在笔试的时候,校长对我们父母进行了面试,细节具体到确认父母的信仰,教会的牧师等等,我们也一一作答。


私立学校开家长会

私立学校我最喜欢的点是小班化教育。

我们原来在上海的民办学校的人数大概一个班级30个人,孩子上课有分心的问题。现在老大老二班级人数都在10人以内,老三幼儿园班人数多一点,十几个孩子一个班。

我觉得小班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孩子很难分心了。想象一下教室的场景,一共就这么几个孩子,老师盯着每一个孩子问问题,讨论,就挺难分心的。

所以小朋友在学校的学习效率非常高。我原本很担心他们的拉丁语——拉丁语是学校的必修课,其他孩子是从二年级就开始学拉丁语。但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努力异常,姐弟两个周末就互帮互助相互背单词,竟然也七七八八赶上了进度。


私立学校拉丁语补习

我本来也想学习一下,但是拉丁语第一课就是关于动词的六种词缀,我看了以后直接就放弃了。

拉丁语是这样的,一个动词,如果主语不同,它会跟不同的词缀。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后面跟着的词缀都是不同的——但是孩子们竟然转换得很好,实在是太厉害了。


赴美后担心的三件事

我个人原来最担心的是孩子在这里会不会遭到歧视,会不会有校园霸凌。

但实际上并没有。

我现在思考这件事,一方面是可能是因为信仰的原因,这里的人对我们很友好。

然后又因为本地完全没有亚洲人,大家看我们尽是好奇。孩子们带双筷子去学校,同学会围过来看他们是怎么用筷子吃饭的,然后惊呼实在是太神奇了。

还有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家有好多孩子,这可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我去学校接孩子,晚到了,孩子们在一个房间等家长。有几个孩子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那里看着就软弱无助的样子。我们家三个孩子聚一堆,看起来就很有气势,哈哈哈——老实说,在那一瞬间,我觉得他们不要欺负其他孩子就很好了——其他孩子要欺负他们,恐怕真的是要考量一下。


公立学校教室的一角

我之前还担心孩子们的语言是不是足够应付全英语的课程。

答案是:够。他们的英语水平几乎是无缝衔接,这让我很感动。

在上海的时候,我们去的那个民办学校实行英语分级,他们的英语都不算是最好的。老大年级的英语分三级,她在中间那一级,也没有到最好的那一档;老二年级的英语分两级,他倒是在高班里,但因为常常不背单词,英语平时小测验总是考得很差。

我倒从来都没有很介意这些事——我觉得语言的事情没有那么复杂,只要多听多读,水平都会慢慢提高的。所以那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让他们做过一套英语习题,也没有送他们去上过什么英语补习班。

比起这些,我更多是鼓励他们要多阅读。我观察到身边那些阅读不足的孩子,真实的阅读写作水平往往和体现出来的英语高分之间差了一大截——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正儿八经学英语的方式。

虽然姐姐以前没有在最好的一级,但是她很爱读英语原版小说,读得还特别快。到了这里以后,她参加了本地图书馆的暑假读书会,一个月读三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和其他同学讨论也无障碍,我觉得这就特别好。


家门口的小松鼠

还有人问我,来这里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中文会不会就不行了。

老实说,我也不是很担心。我觉得什么语言都是一样的,多读多用,都不会差的。

我们从过去,到现在,在家从来不说英语,相反我们把功夫都花在了上海话上。我们在路上听顶马,寿君超,王厂长的歌,在家看平纪配音的灌篮高手——感谢这些本地的文艺工作者,给孩子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上个月,我从上海买了一百公斤的书寄过来——是的,整整一百公斤,而且这些全是给幼儿园大班的老三一个人看的。老三认字不少,已经可以读不少中文的书。这里放学也早,读点中文小小说正好。我觉得一个孩子只要始终在持续阅读,她的中文也不会差。

至于老大和老二,我就更不担心了。我准备让他们后面把金庸十四本书先读完,金庸小说里中华文化,天文地理可讲的实在是太多了,读完以后我们甚至还可以跟着六神磊磊来学习怎么写作议论文。


小结

很多人说国外是“好山好水好无聊”,我不知道这说的是哪个“国外”,反正肯定不是我呆过的地方。我过去在伦敦也是好忙好忙,现在在这里,简直是更忙更忙。


带娃日常

如果真的每周日都融入社群,这里的活动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我们无法全部都参加。我们家孩子多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社交的便利,我们认识了很多家长,很多老师,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朋友,每个月还有生日聚会要去参加。

还有人会拿“国内的生活”来和出国作对比,但那些“国内的生活”其实说的也都只是自己的在某个城市的一个生活的切面。

我回想我们在上海的生活:我们夫妻二人,家里好几个孩子,从来没请过月嫂保姆,也不和父母同住,晚上都无应酬,在家也不怎么陪孩子做作业,周末我们也不送孩子去补习班——可能因为我们从来就也不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家庭,我们就还挺适应。

然而我住在加州的朋友,就觉得难以想象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她喜欢周围有华人的社群感和安全感,也不喜欢凡事要亲力亲为感觉太麻烦;她不喜欢学校有教会背景,因为还要学点有的没的她觉得挺浪费时间,也不喜欢这里的天气和食物。所以即便加州的房价、物价、学费都比这里贵几倍,学校也内卷得不行,她也觉得挺好。

所以回到文首,我现在越发觉得每个家庭的生活都是冷暖自知。每个家庭最在意的事情都不同,在哪里生活更舒服更是见仁见智。

人已到中年,未必要再和别人选一个一样的答案,适合自己家的,就是最好的。

注: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电竞竞猜官网,lol正规押注平台,电竞比赛竞猜平台

曝篮网送4首轮送西蒙斯离队,下家曝光,2.07亿双能位或加盟 8天24城密布跟进“认房不认贷”,商场活跃度短期提高 “亮码可办”!柳州市民办公积金事务方便了 贝莱德回应封闭我国灵敏股票基金:办理规划较小决议清盘 县城的真相:一位县干部揭露了中国县城社会的黑暗面 2.8亿豪宅压垮量化 30秒丨国足这样的练习方法你见过吗? 严重利好!成都出台六条办法加强人才安居保证 农银人寿温州中支 第十届客服节活动圆满落幕 桥水孙悦:涣散出资是分配危险,而不是分配资金